【集結號:我在,香港製造】
六十年代,香港人胼手胝足,一步一步將「香港製造」建立成一個品牌。
七十年代,「香港製造」開始走向世界,讓全世界第一次聽見香港。
八十年代,中國改革開放,生產線北移, 「香港製造」接近完全消失。
九十年代,香港轉型服務業市場, 「香港製造」進一步消失。
二零二零年八月十一日,美國海關公告,依照美國總統上月十四日簽署的《香港自治法案》行政命令,不再給予香港貿易特殊待遇,自九月二十五日開始,香港貨品出口到美國,產地不能再標註「香港製造」,要改為「中國製造」。
二零二零年三月三十一日,港籽Facebook 和Instagram 正式誕生,搜羅全港大街小巷、線上線下、仍然堅持標榜Made in Hong Kong的店舖。期望略盡綿力,讓更多香港人認識他們,讓他們獲得更好的曝光,讓他們的付岀不止於默。
我們相信香港不是一個文化沙漠,香港從來不乏有才華、有理想的創作者。無可奈何,輕工業式微,一幢幢曾經輝煌的工業大廈凋零,也慢慢變成住宅或商業用途。但在瘡痍之中,一眾依然相信香港製造、和香港製造一起再次成長的創作者的努力,就應該同時間被打沉嗎?
港籽希望可以和香港人、香港的店舖一同成長,讓有才華、有價值的產品代表香港,衝出香港,走向世界。港籽相信香港雖然地方細細,但仍然有屬於這個地方的文化,大家仍在努力締造更好的香港。
港籽,希望成為凝聚這一群人的平台。
港籽走訪四個多月的時間,認識了很多有志在香港發展、有趣的本地品牌:盼望復興本土金工的金駿、兩個造木女生創立的石盾木工、專注科研的香港蒸餾所、堅持本地製作的戶外服飾品牌No more heAvy等等......還有未來將會介紹的10間、50間、100間,更多屬於香港製造或香港品牌的店舖,只要他們還堅持,喜歡「本土嘢」的你們還未放棄,港籽就會一直走下去。
港籽背後,沒有雄厚的資金,沒有龐大的人手。三個人六隻手,跌跌撞撞地走到今天。曾經被無數的人質疑「良心」、食人血饅頭,對於他們的指控,我們之間沒有一個大家可以食花生的唇槍舌戰。因為我們希望用行動證明,我們的想法,最終可以在實質的層面上,幫助到香港,還有愛香港的人。
一路走來,有賴一眾答應與我們合作的店舖的信任,以及一群在Facebook 和Instagram 按了讚好、追蹤此專頁,Inbox一句加油、支持的你們,我們由衷感激。
對於外間對「香港製造」的輕視,我們明白,但明白不等於接受,正因為明白現時的不足,我們才要努力將他變好。
現在,港籽十分需要你們的加入,因為我們深信會看畢整篇文章的你,和我們一樣愛香港、相信香港可以創造不可能。港籽希望集結大家的力量,在大家的努力下加快港籽的進程。我們誠邀大家使用任何方法向我們投稿,留言、Inbox、電郵、WhatsApp、甚至是打電話也好,留下一間你喜歡的香港製造或香港品牌的資料。在我們搜羅的品牌列表上再添上一筆,好讓我們不會錯過任何一個仍然在這條路上堅持的創作者,好讓我們可以凝聚大家一起互相支持。
一班人,走得更遠。
今天,港籽第一次說出自己的故事,也希望不是最後一次。
We are made in Hong Kong.
我在,香港製造。